静中谋变 资产证券化有望审批转核准
2009/4/14 10:59:55
经历两批试点,资产证券化在2009年一季度陷入沉寂,至今无一单产品发行。有银行人士称,监管层不支持是主因。但据记者了解,资产证券化正在沉寂中蕴酿突破。
记者从权威人士获悉,中国资产证券化经过两轮试点后有望成为金融机构的一项常态业务,审批程序将简化,发行主体更多元,产品期限更长,发行场所也有望从银行间市场进一步拓展至交易所。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可能出台相关法规实施专业化监管,包括发行方、受托方和各相关中介机构的权责将进一步明确,信息披露要求会更细致。
“报告已于去年底递交国务院,预计再过不久就将批示下来。”该人士称。
监管部门不鼓励?
中国债券信息网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共发行资产支持证券302亿元,同比增长69%。在各类债券中的增速仅次于银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但自2008年12月26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信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至今,国内再无一单。
“主要是受次贷危机影响,监管部门不提倡。”总部在北京的某股份行资金部总经理告诉记者。此观点得到一大行资金部副总的认同。“不鼓励就意味着不支持,报上去也是白搭。”
此前记者从银行人士了解到,银监会于去年底暂停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审批。但银监会有关人士称,暂停不良资产证券化并不意味着暂停所有证券化试点工作。监管部门“允许通过规范化的贷款出售转让,继续开展正常类贷款的证券化试点工作”。
“我们对资产证券化的态度还是要往前推进,有关报告已提交决策层,目前还没批下来”,银监会创新部有关人士表示,对于资产证券化不会因噎废食。
“对于资产证券化,央行的态度一直是积极的”,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不过,从试点几年情况看,认购情况不是特别好,二级市场流动性比较差。主要是证券化背后的资产看不清晰,定价难,标准化难。
其次,同类产品不多,缺乏可比性。这使得该产品二级市场流动性比较差。但她认为背后根本原因是银行有稳定的高利差收入,创新动力不足。
第三,中国缺乏高风险的机构投资者,好资产发行者不愿意证券化,差的资产又没人买。此外,同一定的经济周期阶段有关,经济上行过程中,投资者更关注收益,认购比较积极;在经济下行期中,投资者更关注风险,不会轻易买。
截至去年底,国内共有11家机构发行了600多亿元证券化产品。但这与银行间市场13.9万亿元的债券托管量相比仅是沧海一粟。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今年的衍生品高峰论坛期间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市场没有发行此类产品是因为暂时没有市场需求,“买卖双方都没有需求”。在他看来,在市场条件下发起方是否发行此产品,投资者能否购买是市场主体的基本权利,“不应有这样那样的人为限制”。
审批变核准制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申请报批证券化项目的程序分两部分:首先向银监会申报,取得开展证券化业务的资格认可;再向人民银行提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申请。上述两监管机构会对申请机构的资格、证券化项目交易结构、资产池信用状况、市场可接受程度等问题进行认真审查。
但这一审批办法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审批时间长。按照有关规定,上述两机构的审批时间分别不超过3个月和25天。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审查部门多,存在重复审查、审查内容不明确,监管者随意性大等原因,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最终获得批准。其次,审查方法不明确。究竟是程序性审查还是实质性审查,是一次性审查还是每次都要审查,都未明确规定。这使得审批中存在不少重复审查现象,而且各监管人员审查随意性很大,加大了审批复杂性。
第三,审批责任不明确。审批意味着出现问题审批者要承担责任,这使得审批机关在审批时更多考虑如何确保每一单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