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东:理解价值投资
2009/3/20 8:50:07

  尽管这些年来价值投资的口号满天飞,但真正理解了价值投资的人却不多,这其中就包括著名学者郎咸平教授。理解价值投资的真正含义,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我们这个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郎咸平没有完全理解价值投资
  前些日子,联合证券研究员杨军的一篇文章《一个研究员的自白》(原名《我们都是交易者》)备受人们的关注。杨军阐述了他对价值投资的看法,“价值分析、价值投资一直被研究员奉为圣旨,定价也是研究员的一个重要工作……我的理解是,研究员定的是自己心目中在某一个时期内合理的一个价格。而价值是市场确定的,同时,价值也不是永恒的,也是波动的。”很显然,杨军的理解与坦普顿爵士不同,然而孰是孰非却并不难做出判断。巴菲特本人对内在价值、账面价值和市场价格也曾做过清楚的论述。就我个人的理解,杨军恰好颠倒了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
  不过,弄清了价值投资的定义也只是第一步。美国金融危机中,巴菲特的举动为世人关注,也引起了郎咸平教授的注意,在其新书《郎咸平说:谁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机》中有对巴菲特的评论。在我看来,郎教授并没有完全理解巴菲特和价值投资。
  首先应肯定的是郎教授认清了巴菲特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巴菲特投资有一个原则,就是耐得住寂寞,他一定是先估算出这家公司的真实价值,然后等到这家公司的股价大跌时,他才会进场,否则他情愿不做。”不过,郎教授在书中的另外一些话表明他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并不透彻。
  “巴菲特这次买了很多股票……这些都是传统公司。巴菲特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买入呢?因为他判定股价已经跌得差不多了,所以他才会买。至于是不是真的跌得差不多了,我心里没谱,我相信巴菲特心里其实也没谱。他是赌股价短期下跌一定会回升……”郎教授大概不知道巴菲特曾经多次表示过他对预测股票市场的短期走势没有兴趣,而巴老的这种想法可以追溯到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的名著《证券分析》中有一章专门讨论市场分析与证券分析,“确切地说,预测证券价格不是证券分析的一部分。然而,人们通常认为这两项活动是密切相联的。”如果巴菲特果真是在赌股票短期下跌一定会回升,他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投机者——格雷厄姆认为,“投机者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他之所以购买股票,是因为他觉得该股票要上涨了,而不是认为股票便宜;反之亦然。”
  中国股市并非无望
  由于郎教授对价值投资的理解不够透彻,所以他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巴菲特的这一套,听听就算了,用不到的。”郎教授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怀疑中国股市未来的成长性。
  “巴菲特的成功,仅限于美国市场,中国市场不一样。美国市场50年来的平均成长率是8%以上,所以你把钱长期放在美国股市,虽然短期之内会有波动,但是50年下来,平均会有8%的增长率,而且是年回报率8%,计算一下,50年以后富裕得不得了,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市场能长期投资……
  “我们有没有办法保证中国股市50年平均8%的成长率呢?你有没有把握?我相信你是没有把握的。”如果郎教授的逻辑成立,那么巴菲特显然应该放弃价值投资了(当然,确切地说价值投资并不等于长期投资)。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中对美国股市未来的成长并不乐观。
  “当道琼斯指数即使仅仅突破了千位数整数关,如14000点或者15000点时,评论家就会因对道琼斯指数的前景满怀兴奋而呼吸急促。如果他们的这个反应方式保持不变,那意味着若道琼斯指数在这个世纪实现了5.3%的复合年增长率,他们将在未来的92年内至少经历了1986次这样的呼吸急促。尽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真有人相信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么?”巴菲特不相信美国股市未来会实现5.3%的复合年增长率,按郎教授的逻辑,巴老大可以回家休息了,庆幸(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