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我国经济运行出现六大积极变化信号
2009/2/27 11:21:08

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公报》中列举的一笔笔数据、一张张图表,全面客观地展现了过去一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顽强拼搏,共克时艰,战胜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国民经济实现了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
 
一、宏观调控卓有成效,经济增长来之不易
 
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达到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这个速度不仅大大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明显超过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4%。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0%,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6.3%。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增长1.1%,欧元区增长1.0%,日本下降0.3%。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俄罗斯增长6.2%,印度增长7.3%,巴西增长5.8%。在不景气的世界经济氛围中,中国经济发展仍可谓一枝独秀。初步测算,2008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2008年9%的增速来之不易。它是在连续5年高于10%的高速增长形成的较大经济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的,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和遭遇罕见特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取得的。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从国内来看,新年伊始,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6、7月份肆虐南方不少省份的大面积洪涝灾害又接踵而至。这些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统计公报》显示,去年低温冷冻和雪灾及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595亿元和8451亿元(2007年地震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为20.2亿元)。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在连续5年保持3%左右的增速,创下上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上升期之后,2008年形势发生了突变。9月以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演变成一场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这些突发因素的影响,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都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2008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2008年初,物价涨幅偏快、经济偏热,宏观调控施政“双防”。随着世界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我国出口增速明显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开始显现,年中宏观调控从“双防”转为“一保一控”,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首要任务。进入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凸显,世界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宏观调控改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眼于促进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既解决当前问题,又增强发展后劲,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措施。对于减轻特大自然灾害、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产量再创新高
 
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2850万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比历史上最高年份的1998年还要高1620万吨。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新高,均实现连续5年增产,成就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连续丰收的一段辉煌。在比上年增产的2690万吨粮食当中,因粮食播种面积扩大1500万亩而增产粮食500万吨;因单产提高而增产粮食2190万吨。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而增产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