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慈善捐赠的企业所得税政策探析
2020/6/11 10:43:21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企业慈善捐赠动机以及慈善捐赠企业所得税收优惠激励机理分析,针对企业所得税制度影响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规模和倾向的问题,提出扩大享受税前扣除的捐赠范围、适当扩展结转年度限制、试行差异扣除比例、扩大享受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范围等促进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关键词:慈善捐赠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税收优惠   “慈善”是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传统。西周时期,地官“司徒”承担“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六项职能,已经涵盖现代慈善的基本内容。无论是自春秋战国时期始直至晚清中国历代所继承的放粮施粥,还是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以政府官方投入为主,并动员官员、士绅、地主的慈善捐助,共同成为传统中国慈善资金的主要来源。进入现代社会,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与政府和个人主体相对,企业成长为重要的慈善捐赠主体。2009~2018年,来自企业的慈善捐赠长期稳定在60%左右,2014~2016年甚至达到70%;进一步从企业产权性质角度分析发现,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规模最大,基本稳定在50%~60%,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次之且基本保持稳定规模和比例,国有企业慈善捐赠规模占比最低,约20%。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我国社会捐赠总额和各类慈善事业组织数量都在稳步增长,但以社会捐赠总额的GDP占比衡量,我国仅为0.18%,不仅远低于美国的2%,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针对作为重要慈善捐赠主体的企业群体,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其提高慈善捐赠倾向和规模,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企业慈善捐赠动因及企业所得税激励机理   为增进公共利益,遵循治理主体多元化原则,政府、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国家治理主体,在相互依存环境中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贫困、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常态社会问题,以及突发性重大灾难救助、重建过程和公共卫生危机,如汶川特大地震及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都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资源需求缺口,进而产生慈善捐赠需求。相对于市场机制主要通过成本和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以及政府掌握有限经济社会资源难以完全财政供给,在慈善捐赠这一社会治理领域,发挥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等的共同作用,聚集来自企业贡献的慈善资源,挖掘社会组织的治理潜力,成为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运作机制。就政府、慈善组织、社会公众和企业等多元慈善治理主体之间关系而言,政府在慈善治理中发挥元治理作用,制定慈善管理制度,规范各慈善治理主体职责边界,使各慈善治理主体按照既定的操作规范、制度或原则实施可持续的慈善捐赠行为。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非营利社会组织在服务社区、协调企业与社会关系方面具有巨大的社会效应。非营利性、公信力、专业性以及慈善信息获知的比较优势,都使得非营利社会组织在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相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大的治理优势。通过自由选择和互利方式参与慈善捐赠,企业既扩大与社会各种相关利益人紧密联系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具有影响、激活或抑制资源分配的导向力量。   (一)企业慈善捐赠动机   理解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动机,是规范企业慈善捐赠行为进而设计有效地激励企业理性而可持续进行慈善捐赠的逻辑前提。   1.基于慈善捐赠道德和文化属性的利他动机。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被视为美德。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慈善捐赠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带有民族情感和个人意愿成分,表现为参与公益的渴望以及发挥和强化善意的制度和习惯,具有道德和文化属性。受公益利他的道德动机驱使,企业会选择慈善捐赠行为。2.基于慈善捐赠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