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
2008/10/20 9:08:11

  次贷危机恶化令一系列资产的市价处于大调整当中,在“以市值计价”会计制度下,这些高风险资产价格越跌,持有的机构就越需要通过出售资产来取得救命钱,其抛售就进一步推低资产价格,从而令机构需要做更多的抛售。结果,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
  在涉及金额高达8500亿美元、页数长达451页的美国救市法案中,并不起眼的第132部分重申了美国证监会(SEC)如果认定是符合公众利益以及能保护投资者的话,是有权停止执行财务会计准则第157条(FAS157) “以市值计价”(Mark-to-Market)或以公平价值入账的会计方式。在第133部分,则要求SEC联同联储局及财政部就该会计准则进行一项特别研究。
  这显示出,一方面从市场参与者到立法机关存在众多质疑甚至谴责“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在这次全球金融海啸中推波助澜和加深危机的声音,但另一方面该会计准则也有众多支持者,各界仍未能达成停止执行的共识,因此两院及白宫仅能把球踢给SEC。
  “以市值计价”为何为人诟病?
  “以市值计价”要求根据当时同一金融产品或相似产品的市场价格来作为金融资产估值入账的会计方式,在商品期货等交易中早已实行多年。至2007年11月15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关于衡量公平价值的157号条文,便正式成为在GAAP下美国企业都要遵守的会计准则。当其全面实行之时,其实美国的楼市泡沫已经开始爆破,只是其影响仍未扩散,故并无引起市场重大反响。但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以市值计价”会计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无助危机的控制,而且还间接令危机陷入螺旋式失控状态,形成全球金融海啸。
  次贷危机恶化本已令一系列包括按揭债券、企业债券以及各种结构性债券在内的资产的市价处于大调整当中,金融机构的有关投资录得越来越大的亏损。在“以市值计价”会计制度下,这些高风险资产价格越跌,持有的机构就越需要通过出售资产来取得救命钱,其抛售就进一步推低资产价格,从而令机构需要做更多的抛售。结果,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亏损、撇账、评级下调、更多坏账等接踵而来,直至金融机构无以为继破产为止。
  雷曼兄弟破产因其资产规模巨大而牵连广泛,市场上迅即出现了交易对手风险,与雷曼兄弟相关的直接损失尚属甚次,它所引发的互不信任乃至信贷紧缩立即牵连一连串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其后更席卷欧洲和全球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众多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全面冰封,“以市值计价”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故只有将资产价值降至零,形成又一波恶浪。至此,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业的危机不因“以市值计价”而起,但却因“以市值计价”而严重恶化,而且大范围地伤及无辜。
  这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市值计价”本身存在的重大问题。在极端的市况下,它会把危机严重放大。在金融市场处于泡沫时期,“以市值计价”令金融机构的资产能以远高于其基本面的高昂估值入账,有关机构便能在录得超额账面利润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借贷和投资,从而进一步推高杠杆比率和催生泡沫。相反,在危机的市况下,正如这场危机一样,伴随信心的丧失,它足以触发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
  经营模式具高风险的金融机构也还罢了,经营保守的传统金融机构如果持有传统和简单的证券,而且是计划持有至到期,并不存在违约风险,但证券价格在极端市况下难免大幅波动,根据“以市值计价”就仍然要作出反应,这些经营和投资其实都保守的金融机构也就不能幸免受到了波及,程度严重的话触发金融体系系统性危机的风险甚至更大。会计准则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增加披露的透明度,令投资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投资决定,但“以市值计价”在极端市况下的放大作用显然实非投资者的福音,在市场存在泡沫时会给投资者传达过于乐观的信息,反之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