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猛推保险股
2009/1/7 9:03:12

  新年伊始,曾在2008年下跌市中受创惨烈的保险股却仿佛换了付身子骨。
  两个交易日下来,领军者中国平安(02318.HK,601318.SH)的累计涨幅已达12.30%,中国人寿(02628.HK,601628.SH)与中国太保(601601.SH)的累计涨幅也分别达到6.65%和9.80%。
  据本报记者了解,短短数日新年假期之中,市场基本面并无变化,但中金公司1月5日向买方客户发出的一封销售邮件,暗示了保险业会计准则即将迎来新的变化。
  “变化的方向是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样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增加A股的净利润。”中金公司在该邮件说。
  这一变化在10日前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已经得到了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的确认:“2009年年底前将消除境外上市公司的境内外会计报表差异”。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年,将是中国保险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第二段过渡期。
  早在两年之前,新旧会计准则转轨,其中针对投资资产收益确认的公允价值变革,使得上市不久的国寿、平安两大巨头充分享受了资本牛市带来的收益果实。而如今,递延保单获得成本、准备金提取尺度等方面的进一步转轨,则或将为行业整体入冬的保险企业带来些许数字上的温暖。
  “关于保险公司会计准则变化的趋势业内大抵都有知晓,但这一邮件还是使得不少同行选择三只保险股作为年后第一波的加仓对象。”上海某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告诉记者。
  两相接轨的数字蛋糕
  实际上,这次会计准则的变化之前已有酝酿。2008年8月7日,中国财政部就以财会〔2008〕11 号文的形式下发《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的通知》(下称“2号解释”)。而作为这份解释的第一项问答,便是对包括国寿、平安在内的众多“A+H”上市公司如何运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的规范。
  2号解释规定,“内地企业会计准则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后,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除部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及关联方披露两项差异外,对于同一交易事项,应当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运用相同的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A+H”上市公司涉及众多行业,但在其中,保险企业面对的变革差异却是最大的。
  首先是保费收入确认,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保费收入将区分风险业务与投资业务,对于投资性和与保费一并收取的储蓄性收入不记入保费,而是记入负债。
  以中国平安为例,其2007年中国会计准则下的毛承保保费、保单费收入及保费存款为1009.45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792.79亿元、产险保费收入216.66亿元。而在同期于香港市场披露的H股年报上,寿险与产险业务被累计减去营业税金及附加12.69亿元。此外,寿险的万能险保费收入中被减去分配至投资型保单账户的保费存款150.90亿元与投连险中分配至保户账户的保费存款41.80亿元。最终,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中国平安的毛承保保费及保单费收入只剩804.06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599.13亿元、产险保费收入204.93亿元。
  显然,若执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寿险部门的收入冲击首当其冲,上述中国平安的H股寿险保费便比A股低了24.43%。值得一提的是万能寿险与投连险这两大近年来备受新兴保险公司推崇的投资型产品。按中国平安年报,2007年两项业务分别录得的保费收入为214.53亿元和48.73亿元,而按上述调节比例,则高达70.34%的万能寿险收入与85.78%的投连险保费收入将不会被记为“保费”。
  一直以来,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内部考核的重要指挥棒。计量口径的变革显然将带来巨大的业务导向性变化。对于近年来凭借资本牛市靠万能险与投连险攻城掠寨抢下大量市场份额的二线公司与外资公司影响尤甚。
  中国人寿总裁万峰早前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2008年全行业的快速增长主要由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