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对“任性”不得:多措并举提高新冠肺炎舆情治理水平
2020/5/27 9:36:03

  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强调,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打好新冠肺炎“疫”战,搞好舆情处置至关重要。
  本次新冠肺炎舆情应对,一些地方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速度”上,官方信息曾一度拖在传播链的末端,被动应对;二是“准度”上,网络上一些信息与事实不合,与情理不合,回应前后不一等引发新的甚至更大舆情;三是“精度”上,面对高涨的民意与媒体的监督,个别官员不能直面问题,甚至回避核心问题;四是“温度”上,有的很难与公众产生共情。那么,面对沸腾的新冠肺炎舆情,如何提高舆情治理水平?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对症施治”:
  抓速度:第一时间反应。舆情应对首要原则即“先声夺人”。公众对“预知而未知”的信息具有非常强烈的渴求心理,第一时间获悉的信息,往往为其树立深刻的标签化印象,产生“首因效应”。奥古斯丁就曾说过:“说真话,立刻说。”主管方应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第一时间公布有关情况,这样既能满足公众知情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空间,挤牙膏式的发布只能触发舆论继续深挖的反弹热情。“第一时间发布”要注意“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谨慎定性”,要采取“渐进式动态发布”,不断地告诉网民“主管方在做什么,事情有何新的进展”,让网民对事件全过程拥有更充分的知情权,避免舆情再次发酵与升级,让舆论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抓准度:充分告知事实。“充分告知”是舆情应对的重要原则。舆情应对不仅要“快发声”,更要“发对声”,快速要建立在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敏感信息需要严谨核对,认真查证后方可确定;对已经发布的有问题的信息应立即纠正、诚恳检讨,一切失语、妄语、含糊其辞以及“漏洞百出”只能为媒体和网民的质疑提供想象空间,也只会让主管方在舆情危机的池沼中越陷越深。如2月19日媒体公布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615例,全省新增349例。对此网民纷纷质疑,21日湖北省委书记应勇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对已确诊的病例不允许核减,已核减的必须全部加回,对相关责任人要查清事实,严肃问责。媒体纷纷刊文“有错误就纠正,有问题就处理”,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肯定。
  抓精度:弄懂民意期待。直面舆情是化解危机的前提。舆情应对要“射中靶心”,读懂舆情背后的民意期待,回答关切点、痛点,越是回避越容易引发群体猜测。当然舆情回应难以做到回应每一个公民的质疑与利益,这就需要读懂公众共同关注点,如为何爆发,是否得到控制,造成怎样的影响,官方如何解决等,尽量一次说完负面消息,当网民一次性接触大量信息并了解情况后,对信息的渴求会大大消解,继续参与舆论追踪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从而使舆情快速走向衰落。
  抓温度:营造共情语境。营造共情是舆情应对的关键一步。传播力和影响力有时并不是由事实和逻辑决定,态度和情感时常决定人的行动,因而舆情应对单单满足公众信息知晓权还不够,当公众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理性讨论很容易转向情绪表达,这就需要营造双方共情的语境,只有双方语境达到平衡或合作状态,认同感就会增强。如何建立共情语境?要把舆论场当作官民平等对话的场域,官方应改变居高临下“冷冰冰、硬邦邦”话语方式,营造尊重、关爱、诚实、勇敢、担当、谦卑的语境,当公众有一种被尊重感,舆情就可能化险为夷,成功实现“软着陆”。如2月2日“商丘发布”发微博:商丘红十字会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永大中国 | 永大会计师事务所 | 永大税务师事务所 | 永大评估师事务所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