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版本 English

背景:
阅读新闻

央行三季度报告:继续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日期:2008-12-11]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08年,国内外形势逐步发生变化。国内发生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并在9月中旬急剧恶化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二是于9月和10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五是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总体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业稳健运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灾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加大。2008年前三个季度,受地震灾害影响较重的四川、甘肃两省合计新增贷款2141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比上年全年多增484亿元。农业贷款增加3188亿元,同比多增129亿元。一些金融机构已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开展试点工作,目前普遍反映试点成效良好,正在逐步推广。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并日益加重。因此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金融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开展政策操作,把握好重点、节奏、力度,着力维护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4.14,0.04,0.98%,吧)、中国银行(3.47,0.08,2.36%,吧)、中国建设银行(4.55,0.10,2.25%,吧)和交通银行(5.27,0.05,0.96%,吧)四家已改制银行的公司治理、业务转型和经营绩效得到持续提升。截至2008年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6%、13.9%、12.1%和13.8%,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2.6%、2.2%和1.8%,税前利润分别为1206亿元、803亿元、1087亿元和296亿元,总体上较上年同期有进一步改善。四家改制银行持有的与次贷相关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比较低,并已按审慎原则计提了相应准备。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10月下旬,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按照该方案要求,农行改革要以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方向,稳步推进整体改制,成为资本充足、治理规范、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商业银行。要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进一步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稳定和发展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业务,建立县域事业部制管理体制,不断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全面改进金融服务。要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强化监督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体系,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已获得批准,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国家开发银行正在积极推进股份公司设立前期准备工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发展问题。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资产质量明显改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按贷款四级分类口径统计,9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034亿元和8.2%,比改革之初分别下降了2113亿元和28.7个百分点。自2004年实现近十年来的首次盈利后,盈利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前9个月实现盈利498亿元,同比多增143亿元。资金实力显著增强,支农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9月末,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为3.7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由改革之初的10.6%提高到12.4%。农业贷款余额为1.7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由改革之初的40%提高到46%;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改革之初的81%提高到94%。产权改革进展顺利,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建立。截至9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0家,农村合作银行144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851家。部分农村信用社在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实现券款对付结算方式

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对非银行机构券款对付(DVP)2的具体路径和相关制度作了安排,并在总结商业银行DVP结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DVP结算进行了全面规范。非银行机构DVP结算办法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全面实现券款对付结算,这是我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它将极大地提高市场的结算效率,降低和控制结算风险,为我国债券市场的高效、安全运作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二)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8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性,稳定市场预期,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二是加强股票市场稳定运行机制建设。8月,中国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六十三条,在符合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前提下,增加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公司股份的灵活性,有利于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的行为,也有利于市场对被增持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全面评估,维护市场稳定。三是不断完善证券交易方式。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中国证监会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有助

2券款对付(Delivery Versus Payment,简称DVP结算)是指证券和资金同步交收、互为条件的一种结算方式。2004年11月,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了商业银行间的DVP结算方式。

于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形成,增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并为投资者提供一种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

(三)进一步完善保险保障基金制度

9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保险保障基金的性质,并对保险保障基金管理体制、缴纳基数、缴纳范围和比例,以及投资渠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办法》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规范了保险保障基金的运作,为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完善保险监管风险防范,发挥风险屏障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化成金融危机并迅速向欧洲甚至全球蔓延,可能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较大负面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11月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7%,大大低于2007年5.0%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2.0%降至1.4%;欧元区从2007年的2.6%降至1.2 %,日本从2007年的2.1%降至0.5%。国际贸易组织预测,2008年全球贸易增长可能降至2002年以来最低。 22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实体经济面临极大的下行风险。第三季度以来,受个人消费支出大幅下降,出口拉动放缓影响,美国经济出现萎缩,GDP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仅为–0.3%3,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最低。就业形势持续恶化,第三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5.7%、6.1%(5年来新高)和6.1%,较上年同期显著上升。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略有扩大,1-8月累计达478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9亿美元。受经济放缓、大规模经济刺激和金融援助计划影响,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在9月30日结束的2008财年,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创下同期历史新高4550亿美元。通货膨胀压力有所缓解,第三季度各月CPI同比增长分别为5.5%(1991年2月以来最高)、5.4%和4.9%,平均为5.3%,虽明显高于上个季度的4.3%,但从8月开始已出现2年来首次环比下降。

欧元区经济出现下滑。受消费、投资及出口同时放缓影响,2008年第二季度GDP同比仅增长1.4%,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增长-0.2%,为欧元区诞生以来首次环比负增长。失业率小幅上升,第三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7.4%、7.5%和7.5%,平均为7.5%,比上个季度上升0.1个百分点。贸易逆差明显扩大,1-8月累计逆差24亿欧元,而上年同期为顺差165亿欧元。通货膨胀压力略有缓和,第三季度各月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同比增长分别为4.0%(欧元区成立以来新高)、3.8%、3.6%,平均为3.8%,虽仍明显高于欧洲中央银行2%的通货膨胀目标,但环比已呈现明显放缓趋势。

日本经济不景气持续加深。受家庭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显著疲弱、工业生产大幅收缩、出口增长停滞等影响,第二季度GDP环比增长折年率为-3.0%,跌幅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失业率持续走高,第三季度各月失业率分别为4.0%、4.2%(2006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和4.0%,平均为4.1%,较上个季度明显上升。受外需明显减弱影响,贸易顺差大幅减少。前三个季度累计实现顺差2.8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5.4万亿日元,其中8月出现大幅逆差,对美出口降幅也创下历史新高。通货膨胀压力略有放缓,第三季度各月CPI分别为2.3%(10年来新高)、2.1%和2.1%,平均为2.2%,虽较上个季度平均1.4%明显上升,但也开始呈现下行趋势。

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普遍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不稳定性持续增加。随着发达经济体衰退带来的外需减弱及全球增长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多数国家出口明显下滑、工业增长减速、经济增速显著放缓、资本外流加速,部分小型开放经济体受到较大冲击。尽管近期受国际能源、粮食价格回落影响,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货膨胀形势有所放缓,但总体水平仍较高,短期内仍面临较大的经济、社会压力。此外,金融危机持续升级也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股市和汇率造成较大冲击,使其面临的资本流动不确定性、特别是资金流出风险大大增加。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受金融危机持续升级和全球增长放缓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主要货币间汇率宽幅震荡,美元整体走强。7月中旬后,受美国部分经济数据转好及市场预期美联储将转入加息周期,投资者大举买入美元资产,加之欧、日等增长前景黯淡使其货币走软,美元强劲反弹,欧元兑美元一度到达1.3985美元/欧元,美元相对欧元比第二季度末升值12.66%。但受9月中旬后华尔街危机拖累及市场担忧美财政赤字会因7000亿救市计划加速通货膨胀,美元出现大幅回落,此后再度反弹。9月30日,欧元兑美元收于1.4102美元/欧元,美元相对欧元比第二季度末升值10.49%,美元兑日元收于106.03日元/美元,美元相对日元贬值0.06%。

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美元Libor 9月中旬出现大幅跳升后持续走高。7、8两月,美元Libor稳中趋降,后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升级和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影响,9月17日利率出现大幅跳升后持续走高。9月30日1年期美元Libor为3.96%,较上个季度末上升0.65个百分点。欧元利率小幅波动。受欧央行升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等因素影响,欧元利率震荡调整,9月30日欧元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为5.495%,较上个季度末上升0.11个百分点。

国际主要债券收益率整体下降。7月“两房”危机爆发后,大量资本涌入美国国债市场避险,推动国债价格大幅上扬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更多
专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