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赋税思想
严复(公元1853~1921年),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 人。曾赴英国学习海军,并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著作。 严复对赋税的职能、作用有较深刻的认识,认为纳税是公民的 义务,而政府征税后要用之于民。他说“赋税贡助者,国民之公 职也”:“取之于民者,还为其民”。在向谁征税的问题上,严复 提出了“赋在有余”的原则。指出“国家责赋在民,必有道矣。 国中富民少而食力者多,必其一岁之入,有以资口体、供事畜而 有余,而后有以应国课。”他提出不能以“养民之财”、“教民之 财”和“赡疾病待赢老之资”作为征税对象。这一主张反映了资 产阶级的要求,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严复主张赋税 轻重要适度,“赋无厚薄惟其宜”,认为统治者的责任在于“为 其民开利源,而使之胜重赋”,即鼓励人民发展以提高负税能 力。
魏源赋税思想
魏源(公元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清后期 著名思想家。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税源,指出 “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他指责苛重税 敛,“不善赋民者,譬则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认为重 税破坏了纳税人的财产,也就破坏了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彼 贪人为政也,专脧富民;富民渐罄,复脧中户;中户复然,遂致邑 井成墟”,“有因何不种稻稷?秋收不给两忙税,洋银价高漕斛 大,纳过官粮余秸秷。”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 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 亡而国非其国矣”。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业者。提出这 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魏源还对生产经 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例 如他认为淮盐成本之高是由于细商所支付的浮费和勒索太多。 如果废除细商专卖制度允许散商凭票运销,即可大大降低成本 从而降低价格,这样既可促进食盐销售,抵制走私,又可增加国 家的盐税收入。魏源的这一观点在我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 中是极为罕见的。
林则徐赋税思想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 人。是中国近代初期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政治家和先进思 想家。林则徐是当时统治阶级中禁烟派的领袖,他从国家财政 方面痛斥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桅,“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 之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主张严禁鸦 片堵塞漏卮,以培国本。为克服鸦片走私带来的“银荒”,林则 徐建议“减浮费”以使商民获得比较稳定可靠的赢利,即减轻 封建政府对开矿商民所征收的各种捐税。他认为,对各种“名目 愈多”的捐税,“虽不能尽裁,亦必须大减”。当时,封建士大夫 们囿于自然经济的观点,一般不能从经济角度认识对外贸易,也 不重视关收入,林则徐却主张开展正常的对外贸易,认为开征 关税可使国家获利,并主张用关税收入制造新式武器,加强国 防力量。他说“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 一,制造炮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这是林则徐 以夷制夷思想在赋税方面的体现。
黄宗羲赋税思想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浙江余姚人。明清 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 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 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 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 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 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 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 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 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 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 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 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 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 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张居正赋税思想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江陵(今湖北江陵) 人。明代政治家、理财家。神宗时任内阁首辅,执掌国政长达10 年。他曾下令清丈全国土地,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有 效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明王朝的财政状况,并在客观上 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张居正主张取财有制,用财有节。指出 “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 用之无节则乏。”反对不顾人民的承受能力横征暴敛,“今国赋 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而王朝之费又数十倍 于国初之时,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张居正主张“固本安民”,不事聚敛。他强调“致理之
道,莫要于安民。”“民本邦固,即有水旱盗贼敌国外侮之虞, 而人心爱戴乎上,无土崩瓦解之势,则久安长治之术也。”为了 做到固本安民,张居正反对赋税负担不均,官吏贪污舞弊,豪强 兼并偷漏等现象和行为。他说“今风俗侈靡,官民(指富民)服 舍俱无限制。外之豪强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恃顽不纳田 粮,偏累小民;内之官府造作,侵欺冒破,奸徒罔利,有名无实, 各衙门在官钱粮漫无稽查,假公济私,官吏滋弊。凡此皆耗财病 民之大者。”他提出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是“理逋负所以是国 也”,“清隐占则小民免包赔之累,而得守其本业;惩贪墨则间 阎无剥削之扰,而得以安其田里”,即清理欠税,惩办贪污、清 查隐田。这些思想应用于一条鞭法的改革实践中,取得了显著 成效。张居正还主张农业和商业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反对在 财政困难时依靠重征商税来增加财政收入,认为只有减轻赋税 征收才有利于农商发展。他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 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 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乃无以济也”;“余以为 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 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农商关系的一种 新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康有为赋税思想
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字广厦,广东南海人,是19 世纪末。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著名代表人物,1898年戊戌变法运 动的领导者。康有为主张变法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他 认为赋税政策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蠲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 口之税以扩商务“。他猛烈抨击了厘金税,认为它既不利商,又 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他说“内地害商之政,莫 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 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 大益”。他主张通过征收印花税等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 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康有为认为商兴才能国富,统治者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指出“我国向者误
于抑末之说……乃惟重租税以困辱之。至于吾商出口之税,重于 外商人口之税,此与各国保商之道相反,商务安得不困?”康有 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发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 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这种观 点实际上是超越现实的空想。
梁启超赋税思想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广东新会人。戊戌 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梁启超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 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 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 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 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 后求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 义。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 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但他承认公债对 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 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孙中山税收思想
孙中山(公元1866~1925年),名文,字德明,广东香山(今 中山市)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经济 纲领之一。他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在革命政权建立后,令地主自 报地价,国家向其抽1%的地价税,“并于必要时报价收买之”, 以后土地增值部分则全部收归国有。他认为,征收地价税还可 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私人永远不纳税,但收租一项,已成为 地球最富之国”,“把几千年捐输的弊政永远断绝”。在中国共 产党的帮助下,他对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认识,于 晚年提出了“耕者有其四”的口号。孙中山主张通过征收直接税 节制私人资本,同时大力发展国家资本,建立一种“国家社会主 义”。征收直接税,就是采用累进税率,多征资本家的所得税和 遗产税,改变国家财源主要取之于农民和商人的旧税法。孙中 山还主张轻税促商,促进货畅其流。他对清末厘金税的弊政深 恶痛绝从为厘金“处处敛征,节节阻滞,商贾为之裹足,负贩从 而怨嗟。如此而欲百货畅其流,岂不难乎?”他指出“只有轻税 保商,财源自足”。